凯时最新网站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
当前位置: > 凯时最新网站 > 凯时最新网站

新网页 2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22-08-12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大体上经历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徘徊和缓慢发展、持续稳定发展三个阶段。

  从1949-1957年,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种植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诞生后,恢复农业生产成为人民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植业生产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1年2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一九五一年农林生产的决定》,把奖励劳动模范、开展群众性的生产劳动竞赛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政策措施。1951年11月,农业部发布《一九五一年农业丰产奖励试行办法》。到1954年底,在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中,共有553个单位和个人获得了农业部的奖励。195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先进代表和劳动模范共950人,、周恩来、陈云、、彭德怀、邓子恢等接见了全体代表,使大家受到极大鼓舞,进一步推动了爱国增产运动的全面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50年代初期,国家采取了不增加和逐步减少农民负担的政策。1953年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三年农业税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坚决执行“种多少地,应产多少粮食,依率计征,依法减免,增产不增税”的公平合理、鼓励增产的负担政策。

  ——鼓励发展棉花、麻、糖料、烟叶、蚕茧、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国家规定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合理比价,并对缺粮的经济作物产区保障粮食供应,供销合作社等收购部门对经济作物订立预购合同,发放预购定金。

  ——1953年10月,在全国对粮食、植物油料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1954年秋后对棉花也实行了这一政策。1955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对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

  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种植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主要农作物都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由于受“”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加上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种植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全党动员,大办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八字宪法”,种植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在“”期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左”的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避免了种植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粮食等作物产量缓慢增长。

  1958年,主席把农业增产的基本措施概括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字,被称为“农业八字宪法”。全面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对种植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0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加强农业是全党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1962-1965年,全国粮食增产5000多万吨,其中稻谷增产3500万吨,缓解了全国粮食供给的紧张状况。同时,棉花生产快速恢复,1965年总产量达到209.8万吨,比1962年增长1.8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96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八届十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动员和集中全党全国的力量,在物质、技术、财力方面,在组织领导、人才方面,尽可能地支援农业。1961-1965年,国家支农资金共计268.5亿元,比1956-1960年增长13.4%。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一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

  ——降低农业税的征税额。1961-1965年,平均年征收额比1957年减少41%。

  ——减少农产品的征购数量。1961年、1962年全国粮食征购量,分别比1959年减少40%和43%。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961年到1963年,粮食、油料、棉花的收购价格,分别提高了25.8%、19%和10%。

  1964年,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70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强调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对推动各地坚持不懈地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土壤,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2-1973年,经、周恩来亲自批准,引进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48-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这批大型化肥厂的陆续建成投产,使中国的化肥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70年代中期,耕作制度改革的重点,北方地区主要是扩大夏播作物的复种面积,改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制;南方水稻区主要是发展双季稻,部分地区发展油菜—早稻—晚稻、小麦—早稻—晚稻等三熟制。通过耕作制度改革,全国耕地复种指数由1965年的138.3%提高到1977年的150.5%,相当于增加播种面积1800万公顷。

  改革开放20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粮棉等重要农产品购销和化肥流通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政策,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促进了种植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计划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981年3月,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提出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1978—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吨三个台阶。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亿吨以上,比1978年的30477万吨增长60.78%。1996-1998年国内粮食人均年占有量连续达到和超过4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国家粮食储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作物生产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与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种植业结构和布局。

  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快速增长,既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细粮需求,又促进了饲料业、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基本结束了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1983-1998年,国家与地方联合投资,选建了833个商品粮基地县、240个优质棉花基地县、43个油料基地县和57个糖料基地县。通过商品基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了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登上新台阶发挥了骨干和示范作用。

  截止1998年,已建成的664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7%,产量占60%,商品粮数量占70%。

  截止1998年,已建成的240个优质棉基地县,棉花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5%,产量占7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实施了“丰收计划”、“种子工程”等项目,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种植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作物单产成倍增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显著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培育、推广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6000多个,使主要农作物生产用种更换了5-6次,良种覆盖率由0.6‰提高到90%。品种每更换一次,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随着“种子工程”建设展开,我国种子产业正向现代化迈进。

  我国成功研制三系杂交稻,80年代初推广面积666.7万公顷,1998年推广面积达到1780万公顷,平均增产20%以上。

  1998年全国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2266.7万公顷,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0%,比80年代提高20个百分点,平均每公顷增产750千克。

  80年代以来,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1998年栽培面积达到93.3万公顷,有力地促进了蔬菜、花卉生产发展。1998年全国人均设施栽培蔬菜占有量达到33千克。

凯时ks国际官网首 凯时最新网站

{Copyright 2017 凯时ks国际官网首页 All Rights Reserved